查看原文
其他

梁晓声: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聆听窗外声音】,致力自我超越。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作者|梁晓声

外边的世界既然比内心之“世界”更精彩,人心怎能佯装不知?人眼又怎能不经常望向窗外?

无窗,不能说是房子,或屋子。确是,也往往会被形容为“黑匣子般的”……


窗是一个象形汉字。古代通囱,只不过是孔的意思。后来,因要区别于烟囱,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写法。从象形的角度看,“囱”被置于“穴”下,分明已不仅仅是透光通风之孔,而具有了提升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审美意味。

若一间屋,不论大小,即使内装修再讲究,陈设再高级,其窗却布满灰尘,透明度被严重阻碍了,那也还是会令主人感觉差劲(帝宫王室也不例外)。“窗明几净”虽然起初是一个因果关系词,但一经用以形容屋之清洁,遂成一个首选词汇。也就是说,当我们强调屋之清洁时,脑区的第一反映是“窗明”。这一反应,体现着人性对事物要项的本能重视。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在北方,不论城市里还是农村里的人家,不论穷还是富,都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去封条,擦窗子。如果哪一户人家竟没那么做,肯定是不正常的。别人往往会议论——瞧那户人家,懒成啥样了?窗子脏一冬天了都不擦一擦!或——唉,那家人愁得连窗子都没心思擦了!而在南方,勤劳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经常要擦的。


从前的学生,一升入四年级,大抵就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擦净教室的每一扇窗了。那是需要特别认真之态度的事,每由老师指定细心的女生来完成。男生,通常则只不过充当女生的助手。那些细心的女生哟,用手绢包着指尖,对每一块玻璃反复地擦啊擦啊,一边擦还一边往玻璃上哈气,仿佛要将玻璃擦薄似的。而各年级各班级进行教室卫生评比,得分失分,窗子擦得怎样是首要的评比项目。“要先擦边角!”——有经验的大人,往往那么指导孩子。因为边角藏污纳垢,难擦,费时,擦到擦尽不容易;所以常被马虎过去,甚而被成心对付过去。

随着建筑成为一门学科,窗在建筑学中的审美性更加突出,更加受到设计者的重视。古今中外,一向如此。简直可以说,忽略了对窗的设计,建筑成不了一门艺术。

黑夜过去了,白天开始了,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开窗帘。在气象预告方式不快捷也不够准确的年代,那一举动也意味着一种心理本能——要亲眼看一看天气如何。倘又是一个好天气,人的心境会为之一悦。

宅屋有窗,不仅为了通风,还为了便于一望。古今中外,人们建房购房时,对窗的朝向是极在乎的。人既希望透过窗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


“窗含西岭千秋雪”——室有此窗,不能不说每日都在享着眼福。

“罗汉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棂”——这样的时光,凭窗之人,如画中人也。不是神仙,亦近乎神仙了。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如此这般的凭窗闲坐,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呢!

人都是在户内和户外交替生活着的动物。人之所以是高级的动物,乃因谁也不愿在户内度过一生。故,窗是人性的一种高级需要。人心情好时,会身不由己地站在窗前望向外边。心情不好时,甚至尤其会那样。人冥想时喜欢望向窗外,忧思时也喜欢望向窗外。连无所事事心静如水时,都喜欢傻呆呆地坐在窗前望向外边。老人喜欢那样;小孩子喜欢那样;父母喜欢怀抱着娃娃那样;相爱的人喜欢彼此依偎着那样;学子喜欢靠窗的课位,住院患者喜欢靠窗的床位;列车、飞机、轮船、公共汽车靠窗的位置,一向是许多人所青睐的。


一言以蔽之。人眼之那么喜欢望窗外。何以?窗外有“外边”耳。

对于人,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内心的一部分和外界的一部分。人对外界的感知越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也便越豁达。通常情况下,大抵如此。反之,人心就渐渐的自闭了。而我们都晓得,自闭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病。

对于人,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低得连禽兽都不如了。试想,如果人一生下来,便被关在无窗无门的黑屋子里,纵然有门,却禁止出去,那么一个人和一条虫的生命有什么区别呢?即使每天供给着美食琼浆,那也不过如同一条寄生在奶油面包里的虫罢了。即使活一千年一万年,那也不过是一条千年虫万年虫。

连监狱也有小窗。

那铁条坚铸的囚窗,体现着人对罪人的人道主义。囚窗外冰凉的水泥台上悠然落下一只鸽子,或一只蜻蜓;甚或,一只小小的甲虫——永远是电影或电视剧中令人心尖一疼的镜头。被囚的如果竟是好人,我们泪难禁也。业内人士每将那样的画面曰之为“煽情镜头”,但是他们忘了接着问一下自己,为什么类似的画面一再出现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却仍有许多人的情绪那么容易被“煽动”得戚然?


无它。

普遍的人性感触而已。

在那一时刻,鸽子、蜻蜓、甲虫以及一片落叶、一瓣残花什么的,它们代表着“外边”,象征着所有“外边”的信息。

当一个人与“外边”的关系被完全隔绝了,对于人是非常糟糕的境况。虽然不像酷刑那般可怕,却肯定像失明失聪一样可悲。

据说,有的国家曾以此种方式惩罚罪犯或所谓“罪犯”——将其关入一间屋子。屋子的四壁、天花板、地板都是雪白的,或墨黑的。并且,是橡胶的,绝光,绝音。每日的饭和水,却是按时定量供给的。尽管如此,短则月余,长则数月,十之七八的人也就疯掉了或快疯掉了……

某次我乘晚间列车去别的城市,翌日九点抵达终点站,才六点多钟,卧铺车厢过道的每一窗前已都站着人了。而那是T字头特快列车,窗外飞始而过的树木连成一道绿墙,列车似从狭长的绿色通道驶过。除了向后迅移的绿墙,其实看不到另外的什么。然而那些人久久地伫立窗前,谁站累了,进入卧室去了,窗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据。进入卧室的,目光依然望向窗外,尽管窗外只不过仍是向后迅移的绿墙。我的回忆告诉我,那情形,是列车上司空见惯的……

天亮了,人的第一反应是望向窗外,急切地也罢,习惯地也罢,都是缘于人性本能。好比小海龟一破壳就本能地朝大海的方向爬去。

就一般人而言,眼睛看不到“外边”的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夜那么长,肯定情绪会烦躁起来的。而监狱之所以留有囚窗,其实是怕犯人集体发狂。日二十四时,夜仅八时,实在是“上苍”对人类的眷爱啊。如果忽然反过来,三分之二的时间成了夜晚,大多数人类会神经错乱吧?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虽非人人有此自觉,但几乎人人多少都有此本能。连此本能也竟全无之人,是退化了的人。退化了的人,便谈不上所谓内省。而人不内省,往往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在列车上,“外边”是移动的大地;在飞机上,“外边”是无际天穹;在客轮上,“外边”是蓝色海洋……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只能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像”其意是差不多少。很少有什么人的内心世界被形容得比大地、比海洋、比天空“更”怎样。

外边的世界既然比内心之“世界”更精彩,人心怎能佯装不知?人眼又怎能不经常望向窗外?

本文来源:思想与理想、《小品文选刊》2022年第9期、守望新教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梁晓声:你追求的,就是你人生的意义
梁晓声:我相信世上好人多

聆听窗外声音,致力本土行动——历届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掠影
打破无知和狭隘的高墙——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
哈佛校长:带着激情和热情去拥抱未知世界——2022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
哈佛大学研究:杰出与平庸的差距缘何产生?——战略式教养中父母的8种角色
看看日本、 德国、美国、芬兰的劳动课程设计

芬兰|给孩子发现自己潜能的机会,让他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
当世界身处一片火海,年轻人读书的意义何在?——耶鲁大学校长开学演讲
儿童发展的三项关键能力——带你全面了解英国的小学教育
丹麦教育: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快乐的自己——回归童真的丹麦式教育
任正非的境界与选择——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德鲁克的73条思考——学习是最强的竞争力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